详细资料

在宗教改革初期,教会崇拜仪式,一律祇许唱诗篇或圣经章句,并无乐谱,全凭指挥领唱。 在英国形成了自创一格的「苏格兰诗篇」(Scottish Psalter)。 1553-58年间,英国玛丽女王宗教大逼迫时,许多新教徒亡命他国。 纪思(William Kethe)也是其中一人,他先去德国,继往瑞士,他在这段时期作圣经英译的工作,并将诗篇写成韵文诗篇,其中有廿五首被收集在苏格兰诗篇集中。 

葛莱特(Robert Grant, 1779-1838)生在印度也逝于印度。 他被称为印度诗人。葛莱特的父亲是英国人,在印度经商致富,任东印度公司董事长,回国后,被选为国会议员。 他是一个热心的平信徒,政治家及慈善家。 葛莱特是律师及诗人,1831年被任命为枢密院委员,三年后被封为爵士,奉派印度,任孟买省长。他乐善好施,深得民心。 印度人以其名命名一医学院,以资纪念. 

1833年葛莱特读纪思翻译的诗篇104篇,启发了他写这首诗。 许多权威称它为敬拜神的模范圣诗,它赞美神的大能,恩典,眷顾和信实,全诗的韵律优美。 他歌颂神为王,是造物主,是保护者,而人仅是微尘而已。 

这首诗歌有两个曲调,英国人喜欢郭夫特(William Croft, 1678-1727)所作的曲调,认为它在旋律,和声,节奏上,配合得天衣无缝。 美国人则喜欢梅逊(Lowell Mason)所选用的海顿(Johann M. Haydn)曲谱。 

郭夫特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及司琴,他在英国的圣乐方面占重要的一席,因他始创英国诗篇,以别于日内瓦体式的韵文诗篇。 他是皇家教堂的司琴,经常奉召为国家节庆作曲。他所作的曲,韵律庄严,和声完善,曲调力求配合词意。 1713年,牛津大学赠予音乐博士学位。 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