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笔者童年时,家中有一幅米勒(J. F. Millet)的画「晚钟」,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。 画面是一对夫妇在暮色笼罩下,站在农田中为一天辛劳,献上虔诚的祷告。 母亲也总是嘱咐我们不要剩下碗中的米饭,粒粒都是农夫的辛苦。 生长在都市的人,不知道撒种、耕耘的辛劳;也不能体会到收割禾捆时的喜悦。 

这首富有乡村田园气息的圣诗在十九世纪十分流行,近年来则较少人唱它。 词的作者萧诺斯(Knowles Shaw,1834-1878)是美国南部农家子弟,熟悉田园生涯。 萧诺斯十二岁时父亲去世,临终前把萧诺斯叫到床前对他说:「我要走了,这把小提琴是我惟一留给你的家产,你要靠它谋生,照顾你的母亲和二个妹妹;更要把一切荣耀归给主,随时要有见主的心理准备。」

萧诺斯在父亲去世后,白天在田里耕作,晚上在各种宴会场合演奏小提琴。 不久他发现自音乐所得的收入超过农耕,就弃农从商。 他物质生活日渐丰富,但灵性生活却日趋衰弱。 有一天,他忽然想到了他父亲遗言的末二句,于是他开始求圣灵恩赐,以他的提琴和歌喉来引人归主。 他成了一位音乐布道家,誉满美国南部各州,在事奉廿五年中,引领了二万多人信主。 有一次萧诺斯和他的一位同工谈到传道的艰辛,但看到有人归主则又万分喜悦;于是他根据诗篇126:5-6「流泪撒种的,必欢呼收割。 那带种流泪出去的,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。」写下了这首诗,也谱了曲;但原谱后来失传。 现在通用的曲调,是美国圣乐作曲家孟纳(George A. Minor,1845-1904)所谱,他并加上了副歌。

萧诺斯一共作了一百多首福音诗歌,十年内出版了五本歌集。 1878年夏,他在德州达拉斯市,主领五周奋兴会后,搭火车去另一城市领会,不幸在离该市仅两里时,火车出轨,萧诺斯当场被主接去,正如他父亲的遗言:「要随时准备见主。」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