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圣诞诗歌很多,但有二首是每年必唱的,否则缺少喜乐、和平、恬静的气氛。这二首歌是「平安夜」与「乐哉主临 」(Joy to the World!)。

莫尔(Joseph Mohr, 1792-1848)出生奥地利萨尔斯堡,童年时是一个活泼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,1815年受封为罗马天主教神父。

1818年圣诞节前夕,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谷中,有一座新建的小教堂。 新到任的莫尔独坐在教堂内,想到圣诞节来临,教堂的风琴却坏了,不能在午夜弥撒时,演奏原定的圣诞音乐,因此他必需写下合适的诗歌作庆典之用。 那天下午,他跋踄山谷探访一个工人家庭,他们新生一婴孩,看到他们贫穷的家境,使他联想到救主的诞生。 深夜他疲惫地独坐在教堂,远眺窗外,白雪皑皑晖映山壁,从悠静的夜景中,他似乎看到当年救主降世的情景,于是他振笔疾书写下了「平安夜」。 翌晨,莫尔就兴冲冲地去找他的好友格罗伯(Franz X. Gruber 1787-1863)。他是当地小学的校长,也是教堂的风琴师。 格罗伯看了诗后,不禁欢呼:「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圣诞诗,愿我们的 神受赞美!」 立刻他脑中涌出了一个美妙的旋律来配合这诗,他们兴奋地练习着,格罗伯用吉他来伴奏,当晚他们的合唱深深地感动了会众。

数月后,邻村的乐师前来修理风琴,修毕请格罗伯试音,格罗伯就奏「平安夜」,乐师为美妙的音乐感动,央求格罗伯给他一份抄本。 他带回家乡后,把它当作民谣教孩童们唱。 在那村中有一个做手套的商人,他有四个女儿都具有优美的歌喉,常随她们父亲销售手套四处演唱,渐成名为史氏四重唱(Strasser Quartet)。 有一次她们被邀请至德王御前献唱,德王腓烈第四听到「平安夜」后,大受感动,他命令全国,今后庆祝圣诞时,都要把「平安夜」放在第一首;他又想找作者,但无人知晓,于是他派宫廷诗班长查访。 诗班长到各地图书馆查考,并向音乐家探询,经年累月都不得要领。 多年后,有一天诗班长路过萨尔斯堡时,听到一只鹦鹉在唱「平安夜」,觉得奇怪,后来想到附近有一座小教堂,鹦鹉该是从那儿听到学会的,于是追踪而去,找到了格罗伯,但此时莫尔业已逝世。

手机访问
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