详细资料

博乐克(Virgil P. Brock,1887-1978)和妻子博佩兰(Blanche M. Kerr Brock, 1888-1958)是福音诗歌和歌唱研习会的先驱者。 博乐克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荒僻的乡间,父母是贵格会会友,家教严紧,自幼他就信主。 十六岁时,他决志献身,就读于贵格会神学院,十九岁开始在小教会牧会。
博佩兰是医生的女儿,也是当地的社交名媛。 她毕业于音乐学院,主修钢琴和声乐。 在教会,她教主日学,指挥诗班和教会乐队。 他们志同道合,为教会的布道会和音乐事工付出很多。博乐克自称不谙乐理,他一共作了五百多首圣诗,其中大部分由博佩兰谱曲。博乐克领会众唱诗时活泼热情,变化多端,使会众情绪激奋;他能把一首古板的老调,变成配合讲题的新曲,令人赞赏不已。
1936年,美国面临经济的大衰退,许多家庭失去一切财富,百万富翁在街头贩卖水果,比比皆是;许多人因破产而失去信心。 在这灰暗的时代,个性乐观的博乐克也难免消沉。 那年夏天博乐克夫妇应指挥家罗德夫(Homer Rodeheaver)之邀,去温诺湖的彩虹角作客,他那生来盲目的表兄弟包尔(Horace B. Burr)夫妇也是宾客。 湖东的宾馆景色秀丽。
一日傍晚,两对夫妇隔水西望,坐观落日,灿烂的晚霞,在湖面上相映争辉,变幻万千,充满了上帝荣耀的光芒,令他们叹为奇观。 晚餐时博乐克提起他刚才看到这毕生难忘的奇景,他表兄也接着说:「我也从未看到如此美的落日。」他一语惊四座;接着他又说:「我是借别人的眼睛看到的,甚至看到日落之那边更美。」他虽盲,但心眼却明亮。 这句话给了博乐克灵感,他随即哼吟,而博佩兰立刻走到琴旁和奏。 在主客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首词曲幽美的诗歌的第一节。 那晚他们经历了一场骇人的暴风雨,于是他写第二节;当想到包尔的妻子携手引领她的盲夫前行的情景,完成了第三节,主亲手引领,直到见父荣面。 第四节是在天家与所爱的亲友团聚。
这首诗发表时,他们指定献给包尔夫妇。 但数月后就流传全美,给生活在未来茫茫、生死难测的众人,带来了无限的慰藉。 无论对会众或个人,它的信息都是那么地独特。
手机访问
反馈